傍晚一时兴起去看了《一九四二》。之前在三联上看到专题,题材如何沉淀、导演如何珍重乃至制片方如何支持、演员如何感受得真切。倒是对这片有一些期待。而Mtime和豆瓣上都被刷低的分,更让我对这部不怎么商业的国产片有一点打抱不平,非要去看一看。
全场不过十个人的电影院,坐在前面点就成了我的专场。但就是这么好的环境我看完还是觉得:没有触动。作为一个泪点很低的人从头到尾都在找泪点都成累点了。冯小刚作为中国几个大牌导演之一,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基本就在喜剧片商业片上。我想这部片要是一部爱国片、英雄片等等情感比较简单的片,这批人马的制作应该达到国产顶级水准了。但可惜这部片连文艺片都不是,它是个历史题材。这个深度广度摄氏度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没读过原著,暂且认为它有。但张国立这个在我心目中极有模样的演员,演出来的东家形象还不如纪晓岚来得痛快。还有陈道明等一干现国内实力派。也不知道是冯小刚掌握不好还是这群演员诠释不到位。
“饿”作为这部影片的核心之一,我想了想,冯小刚的确花了些心思来描述。好吧今天不早了我就翻箱倒柜地找证据了,这我不能冤枉他,他毕竟还是作了努力的。但努力了没成果作为一个观众还是要发牢骚,特别是面对一个大导演的时候就要直接骂——我看完是六点多我一点不觉得饿。影片里的各种抢食、护食、接济、委屈一概没有什么感觉。看三联说的是这部片是顺着拍的,拍完演员都瘦得不行了。当时我那个感动,然后我找了两个钟头都不明白这么真切的感情到底通过什么途径释放给我?这感觉难道还不如看DV拍的无码高清片儿么,这么用心硬是拍成了主角演得很累观众看得也很累。
全片我现在唯一印象还不错的就是演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李雪健了。这感情倒很真挚。左右不是人的主席,讨论会的尴尬无奈,蒋介石面前有那么些俗却又不恶心的恭敬。我很多次把自己置身官员的角度,反正以我个DS工科男的水平遇到这种自我了结都不行的情况是彻底shut down了。
按三联说的背景来看,1942年的尴尬在于:政府实际上无力赈灾,但在抗战的存亡关头又不能让全国人们对政府失去了信心。于是他们只好装作不知道。作为一个安安稳稳坐在中华大地怀抱里欣赏影片的观众,对于中国毕竟赢得了战争实在要赞叹一番。那么多方面的情况,毕竟过去了,我不知道怎么表达这种感觉。
《一九四二》既没有感人的情节,也没有把观众引导到深层思考。作为一部历史片,两网站七分左右的分数很是公正了。不知道以后如果再看会不会看出些味道,或是更觉得无味。这部片到底没给我带来惊喜。真正的感情,除非亲身体验,否则是不能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