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学期有幸获得了朱敬文奖学金,而直到今日跟随学校组织为朱敬文先生扫墓,才开始对他有所了解。实在惭愧。
现摘录部分生平记述:
朱敬文自幼家贫,只读了几年私塾,16岁随父亲朱幼山及母亲到上海,家境十分艰苦。一家人挤在上海一间小亭子间内,晚上敬文先生要睡在水泥地上。后来他在上海的长丰面粉厂当学徒,晚上到夜校学文化。21 岁时,他进入一家德国洋行 ( 孔士洋行 ) 做小职员。他自学英语,程度在同行中是出类拔萃的。
他在当销售员的时候,他勤奋努力,善于思考,已领悟到市场运作机制的玄妙。其间他与杨畹珍女士结为愈夫妇,三十岁时在上海独自经营 "朱敬记进出口行",在南京、苏州、扬州、杭州投有分行,经济好转。
由于幼年失学的痛苦,他立志补助清贫、优秀青少年争取求学机会,为国家培养人才。十八岁时,他开始助学工作,并于成立进出口行的第二年将助学工作扩展,最后把助学工作做到大学。
摘自百度百科朱敬文条目。
朱敬文奖学金成立介绍:
香港爱国实业家朱敬文先生所设立。1985年在香港正式获得不牟利的慈善机构,该基金会以“为国储材”为宗旨,资助清贫、优秀大学生,并鼓励他们“自助助人”将其所学回馈社会、回馈人民。
敬文先生把一生不断地贡献给教育事业,在基金会创办前50多年,就在苏州创立敬文义务小学。基金会创办前20多年,敬文先生以个人名义帮助香港青年赴美国攻读大学,前后近600多人。由于对教育事业的贡献,1973年获美国文逊氏大学授与人文学名誉博士,基金会成立后,86年先生患病,基金会工作由其夫人杨畹珍、长子朱恩馀、著名律师黄乾亨为经纪人,具体工作由朱恩馀先生主持,鉴于当时香港社会日趋繁荣,逐步将资助对象转向祖国大陆。1987年朱恩馀先生和夫人谢玲玲女士三次来苏州大学考察,并设立了朱敬文奖助学金。此后又按苏州大学模式,在南京师范大学(1990)、扬州师院(1990)、江苏农学院(1991)、扬州工学院(1991)、徐州师范大学(1993)、南京中医药大学(1994)、苏州医学院(1997)、安徽师范大学(1998)分别设立了朱敬文奖助学金,1999年以来每年资助金额总数达三百万元,每年资助学生近三千人。与此同时还资助各高校建立了现代化的敬文图书馆。已建成的计有苏州大学(1992)、扬州师范学院(1996)、徐州师范大学(1998)、南京师范大学(2000),目前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敬文图书馆正在筹备建设中。
1996年敬文先生在香港逝世,其子女(四男五女)共聚香港决定继承先生遗志,将其财产献给基金会,敬文先生子女及其配偶均为基金会委员,朱恩馀先生、朱恩培先生及黄乾亨律师为经纪人,使基金会工作延续下去,为祖国培养人才而贡献力量。
[注]:江苏农学院,扬州师院,扬州工学院已合并为扬州大学,苏州医学院与苏州大学合并。
从苏州大学开始,朱敬文先生的精神被越来越多祖国大陆的高校所了解。“为国储材,自助助人”。朱先生不光在金钱上资助学生,更重要的是传递了自助助人的精神。
我想对于社会的贡献形式可以是如朱先生那样助学,也可以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工作的意义在于贡献。纯粹的贡献来源于对自己、对他人的爱。一个人如果能彻底地爱自己的劳动,爱周围的人,那么他对社会至少是有贡献的;如果能把这种爱传递出去,那么其贡献更是无可估量的。朱敬文先生的一生,就是爱的一生,奉献的一生。